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官网- 官方平台入口| 真人娱乐·电子竞技·体育博彩尽在AG亚游|怀念殷宪先生——张月琴

发布时间:2025-10-15 18:13:23    次浏览

斯人已去,书香依依——怀念殷宪先生张月琴2015年11月2日,同事看到了《大同晚报》刊登的殷老去世的消息,连忙打电话给我:“殷宪先生去了。”一时之间,我竟愕然。虽然先生身患重疾人人皆知,但噩耗传来,我仍然难以接受。就在暑假,我打电话给先生,电话另一端仍声音朗朗,问询我的学习情况、论文进展情况,叮嘱一定要作一篇真正研究大同的博士论文。在大同读本科期间,殷宪先生的大名就已经闻得,知道先生是大同高等专科学校的党委书记;之后,在新荣中学教书,偶见先生题字,才知先生还是一位书法家;后来,到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先生任中心名誉主任,方知先生乃一大学者。 由于工作上的便利,常常拿了文章向先生讨教。每次去先生总是热心接待,悉心指正。从来不因为问题小,而不仔细琢磨思考,也不因为我年轻少阅历,而随便敷衍。一来二去,先生说:“小张,以后文章直接发邮箱就行。跑来跑去耽误时间,有时间多看书、多学习。”没想到,先生竟能熟练用电脑回复信件,而且回复的速度很快。有时候,我改完文章已经是深夜,随手给先生发去。第二天打开邮箱,先生已经在凌晨两三点将文章读完,作了批注发了回来。先生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做事的认真,让作为后辈的我们深感惭愧。因为同在新荣工作过,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又是大同北部新荣区的堡寨聚落,先生对于此事甚为关注。我不是大同本地人,对于大同地方文化的认识相对浅薄,总感觉论文主要资料来源于田野调查,缺乏文字材料的支撑。先生根据自己在新荣工作的经验,将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一一指出。比如:可以根据村落中每一姓氏的来源,仔细追寻他们的祖上,看看和明代的军户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清末在大同乡村的赛戏仪式是不是有古代军傩的遗风;流行于乡间的祈雨仪式,是不是暗示着某种社会秩序。在先生的指导下,经过几次修改,我的第一本习作终于能在科学出版社面世了。书籍在交付出版时,先生很是欣慰,亲自作序,并题写了书名:《仪式、秩序与边地记忆——民间信仰与清代以来堡寨社会研究》。这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大学教师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先生的提携之情,至今铭刻于心。先生常说做学问要和做人一样,“言必发乎实,冷眼看便辟委蛇之色之容;事必较其真,容不得奸邪巧佞之行之徒。”先生鼓励我积极上进,不要计较眼前的名利得失。考上天津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之后,我去辞行,先生叮嘱说:“一定要耐得寂寞,坐得冷板凳,做真学问,真做学问。”在博士论文即将开题之际,我咨询先生,先生觉得选题很好,对于发现清代以来大同地方文化和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大同在长城沿线的历史地位有积极的意义。他鼓励我一定要做好,为自己也为大同。如今,我毕业离开天津回到大同大学工作,办公室里不见先生或是作文或是书写的身影,但是先生的教诲仍在耳边回荡。 “莫道春秋如晦朔,莫怜菌蟪不知年。从来人事同花事,留取清氛谢地天。”这是先生博客中的一首小诗,也是先生的真实写照。先生是阳光的,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仍然乐观向上,每天六点晨起练习书法,晚上十点仍在读书作文。先生是热爱生活的,在自家的小院里春种秋收,怡然自得。先生是一位普通的老者,朴实得如同邻家老翁,丝毫没有教授、书法家,抑或是大学书记、市委副秘书长的“架子”,头衔、官位、名利,在先生眼中淡如水,轻如风。先生是一位放胆寻乐的“闲人”,为名城复兴不辞劳苦奔走于大同的大街小巷,为追寻北魏遗风忙碌于田野山间。先生是一位热心肠的大同市民,悉心呵护着这大古都的前世今生。“纵有万般情未了,人生六十是馀年”,这是先生早年的诗句。先生的余年,不是剩余的,也不是多余的。先生分秒必争,仿佛初识生命的真谛。著文、出书、写字,先生的余年充实而有意义。先生著作虽未等身,但是文章篇篇锦绣,字字玑珠,是北魏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参照。《平城史稿》《云朔骋怀六辑》《大同新出唐辽金元志石新解》《殷宪诗文书法集》的出版,为学界、书法界添色不少。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言犹在耳,物是人非;斯人已去,幸好依依书香仍在。先生一生阅历丰富,然终究还是学者本色。他对学术的敬畏,对后生的谆谆教诲,对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无一不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不负时代,无愧生活,真做学问,为了我们,也为大同这座城市“美丽、富裕、幸福”的明天。仅以此文告慰殷宪先生在天之灵!来源:大同日报郑重声明: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所属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客户端、全媒体微信矩阵(包括大同日报传媒、大同新闻网、大同传媒、掌中大同、大同日报第一房产、大同日报社小记者等微信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一律拒绝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剽窃、抄袭者的法律责任。保护知识产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